你的位置:湖州博世畅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中心 > 果然,还是中国人!

果然,还是中国人!

发布日期:2022-08-23 12:33    点击次数:145

一年前的今天,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在塔利班进入首都喀布尔后,试图离开这个国家的阿富汗民众涌入喀布尔国际机场,在跑道上包围追逐一架美军C-17运输机。运输机强行起飞,导致爬上起落架的阿富汗人坠落身亡。

如今,阿富汗当地局势仍处于混乱之中。如何保护阿富汗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问题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动荡中持续守护着那里的文物和历史遗迹。中国青年学者邵学成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最了解丝绸之路的考古专家之一,过去十多年时间里,邵学成主要从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考古美术研究。

邂逅来自叙利亚的文物

近日,在“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上,中国日报记者小彭见到了邵学成。

面对眼前一批来自叙利亚博物馆的古代精美文物,邵学成感慨,疫情以来,举办文物交流展览变得非常困难,费力让文物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展览,是非常不容易但意义重大的一件事。

阿富汗: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

历史上,阿富汗地处中华、印度、波斯三大古文明之间,被称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其中,巴米扬遗址是阿富汗珍贵的历史遗产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遗址。

公元629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西方天竺,就曾途经梵衍那国(如今的阿富汗巴米扬)。在《大唐西域记》中,他惊叹于巨大佛像的辉煌壮丽, 电视剧老有所依写下:

“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然而,长年的战乱让阿富汗境内的很多历史古迹、文明瑰宝毁于一旦,造成了全人类文明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有着1500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曾多次遭受摧毁,2001年,佛像被彻底炸毁,新闻中心震惊全球。

2012年,邵学成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研究巴米扬。2017年,他第一次前往阿富汗进行实地考察,自此一直投身巴米扬石窟保护工作。

修复巴米扬石窟

2021年8月,阿富汗局势快速演变、危机四伏,曾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米扬石窟内部受损情况无人知晓,此前的维护工作也因此停滞。邵学成联络了解阿富汗巴米扬的专家,作为修复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的智囊团。

但阿富汗当地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大部分的人生活在温饱线上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去谈文物保护?因此,邵学成号召中国爱心人士向阿富汗平民捐赠了一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帮助当地老百姓吃饱饭。随后他用私人关系,组建了一支由当地人组成的抢救小分队。

今年4月,巴米扬从紧急状态中恢复正常,重新向全世界开放,成为去年8月份后恢复最快的文博机构之一。如果去到当地,可以看到这样一支中国民间力量帮助他们安装的服务设施,如门牌编号和语音导览等。

文化交流带来的力量

提起阿富汗,有人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战争、暴力和恐怖主义。而在邵学成的口中,阿富汗是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国家,他不断奔走,呼吁关注阿富汗的文明、文化和文物。“文物无形之中会鼓舞到自己,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无论是遇到了灾难,还是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只要坚定自信、坚定内心,坚定文明可以润物细无声,就知道会有未来,”邵学成说。

作为亚洲文明古国,中国和阿富汗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很多像邵学成一样的人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成为人类文明瑰宝的守护者,续写丝路友谊新篇章,让亚洲文明之光交相辉映,彰显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同时,在沟通和交流中,人类不断寻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Powered by 湖州博世畅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365站群 © 2013-2022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